大選后看美國經濟

2012-11-12署名文章

奧巴馬“順利”獲勝連任。

盡管先前各種媒體民調顯示選情膠著、仍存變數,然而金融市場所反映的信息,包括對美國總統競選市場的期貨定價似乎更為準確有效。

大選前的在岸、離岸期貨走勢都表明,奧巴馬對羅姆尼的優勢是70%對30%。除了經濟在大選之前持續改善的利好條件,在民主黨的大會上,第一夫人米歇爾(Michele Obama)的熱情演講打動了許多婦女選民——不管她們的身份是女朋友、妻子或母親;前總統克林頓(Clinton)的激情演講不僅征服了民主黨選民,也贏得不少中間派的共和黨選民。他們功不可沒。

大選激情過后,美國未來五年經濟和政策走向會成為市場關心的下一個焦點,但金融市場的長期定價機制尚不完善,對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可能更依賴于經濟分析和政策判斷。筆者認為,奧巴馬獲得連任后,明年美國經濟可能避免衰退,但復蘇相對緩慢,2015年前后經濟可能恢復快速增長。美國經濟的長期“新常態”不能排除較高增長和溫和通脹的組合。

短期:經濟增長是否企穩?

美國2012年三季度GDP年化環比增長2.0%,高于二季度的1.3%,也略高于市場預期的1.8%。其中,私人消費增速出現反彈,從二季度的1.5%上升至2.0%。政府開支出現2010年二季度以來首次增長。目前,私人消費和政府財政支出的增長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短期內,最大的下行風險仍是財政懸崖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

此外,8月標普Case-Shiller美國20大城市房價指數七個月連續上漲,9月新屋開工數呈現四年來最大增幅。跡象表明,美國住房市場在持續數年的不景氣之后正在重獲活力,房價穩步反彈,房地產市場持續復蘇。

不那么令人滿意的是三季度企業盈利數據。標普500家公司公布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約有72%的公司盈利超出市場預期。十大行業中,公共事業板塊表現最差,原材料和信息科技表現不佳,醫藥保健和金融板塊表現相對優異。在連續盈利11個季度之后,三季度首次出現負增長。這是由很多不利因素疊加造成的,除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內外需不振使得企業的經營環境變糟以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對比三季度,四季度的盈利可能大幅好轉。目前市場自下而上預期四季度標普500每股經營性凈利潤將達到26.6美元,四季度盈利同比增速或達12%。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看,制造業、消費者信心、房地產以及就業市場均大幅轉好,顯示美國經濟正加快復蘇。

除了經濟基本面的轉好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有利于改善企業經營環境,在年末節假日消費旺季到來之際,居民消費增加也會提高企業的銷售水平,特別是與消費和零售相關的板塊。

與此同時,近期美國公司加快了并購步伐,并購數量回到危機前水平,并購規模也創下2008年6月以來的新高,顯示出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抱有一定的信心。

中期:“財政懸崖”如何解?

“財政懸崖”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仍是美國經濟中期的最大下行風險,也是連任后奧巴馬面臨的首要挑戰。

大選之后的第一天,市場開始關注“財政懸崖”風險。美歐主要國家(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出現股市大跌、債市上漲的情況。美國道瓊斯指數創一年來單天最大跌幅,下挫2.4%,下跌較多的板塊包括石油天然氣(-3.0%)、金融(-3.0%)、技術(-3.0%)。房貸金融(+3.1%)是為數不多的亮點。

“財政懸崖”主要涉及布什政府時期延續下來的減稅政策,包括工資稅稅率減免2%和失業者救濟金政策等,這些政策都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到期。如果國會不采取有效行動,明年美國GDP增長率將被大幅向下修正1%到2%。

奧巴馬成功連任后,參議院選舉中民主黨增加兩席,仍控制參議院,但仍未能達到60票的絕對多數。共和黨在選舉后仍控制眾議院。共和黨是否會攪局,讓奧巴馬成為“跛腳總統”?奧巴馬政府上次與國會就“財政懸崖”問題談判時,羅姆尼的搭檔保羅·瑞安即是主要攪局者。但這次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羅姆尼和他的搭檔保羅·瑞安在各自所代表的州內均未出線,個人政治資本大打折扣。同時,羅姆尼和眾議院負責人共和黨人博納也在大選后第一時間表示,要兩黨加強合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筆者認為,奧巴馬有望與共和黨達成妥協,尋求解決“財政懸崖”的方案,以避免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但無法完全解決“財政懸崖”所帶來的沖擊。美國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不至于滑入衰退,全年GDP增速從今年的2.2%回落到1.8%。

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將在較長時間內繼續實施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QE3實施以來,MBS收益大幅下滑,幾乎接近美國十年國債的收益率。美國房價跌無可跌,消費恢復性增長將可以期待。伯南克連任機會大增。即使他明年初任期結束離開美聯儲,繼任者的后續政策和現在的相比也應該不會有太多偏差。除了傳統的失業率和通脹外,美聯儲很可能將名義GDP列入考核指標。

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總裁表示,在失業率回落到7.25%之前,美聯儲應該繼續購買MBS;在失業率回落到6.5%之前,美聯儲應該繼續維持低利率政策不變。

從近期歷史經驗看,總統在第二任期往往不會有太大的作為,其中只有里根例外(其在第二任期中推行了財稅改革)。奧巴馬有可能推出財稅改革,并進一步整頓華爾街。

財稅改革和美國的財政赤字、債務、巴菲特等富人對加稅的支持、社保、金融改革,以及近年來的收入分配都有關。如果奧巴馬在第二任內,在財稅和金融改革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加之他在第一任內的“奧巴馬醫保”,他或許會“名垂青史”。

長期:何謂美國經濟“新常態”

危機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陸續推出了三輪量化寬松,在學術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很大爭論。一方覺得美國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通縮問題會非常棘手,經濟會出現大衰退甚至大蕭條。伯南克早期正是參照這個觀點,推出了前兩輪量化寬松。但目前看來,美國重新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并不大,通縮問題也不嚴重。另一方則認為,伯南克撒了這么多錢,將帶來急劇通脹。但現在美國通脹還不嚴重,通脹預期也只有2%多一點。兩種擔憂至今都沒有出現,可以說好政策,加上好運氣,可能會使美國經濟盡快回到相對正常的狀態。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找到了長期高增長、低通脹的道路,即所謂“Great Moderation”(大穩健)。大危機后,大家發現那條路不一定能走下去,原來的判斷過于樂觀了。美國業界人士于是又提出“NewNormal”(新常態),認為美國將長時間維持低增長、低通脹。

美國是否會進入長期“低增長、低通脹”的新常態,現在下判斷可能為時尚早。美國的結構調整已經基本完結,銀行和家庭的去杠桿化基本完成;企業握有巨量現金,達到60年一遇的高位,企業經營狀況也在改善。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邁克爾·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在今年9月Jackson Hole會上發表的文章值得重視。該文旨在為QE3尋找理論支持。文章指出,貨幣政策不能繼續像以前那樣以控制通脹率為目標,應以名義GDP增長率為目標,而且要補回增長欠賬。

2008年之前,美國實際GDP增長率約為3%,通脹率大約是2%-3%,名義GDP增長率是5%-6%。2008年危機以來,名義GDP增長落后趨勢線15%。如果伍德福德的政策建議能夠實現,美國名義GDP增長率要達到7%以上才可能補回增長欠賬。那么,美國的實際GDP增長率很有可能達到4%以上,通脹可能達3%-5%。也就是說,實際GDP增長率和通貨膨脹都將可能比危機前更高。這不同于一般認為的美國經濟“新常態”——低增長、低通脹,而是較高增長和溫和通脹。

美國經濟的“新常態”到底會是什么,現在下判斷仍然為時尚早,但不能排除出現較高增長和溫和通脹的可能。長期來看,由于具備低利率、低能源價格、低勞動力成本、市場和技術創新等五大優勢,美國或成為美國、歐洲和新興市場全球三大板塊中最早走向穩步增長、恢復繁榮的國家。

一種非常值得關注的情形是,美國經濟明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好轉,甚至在2015年前后實現快速增長,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卻沒有做好準備,資金將重新回到美國,外債負擔過重的新興市場會首先受沖擊,中國經濟可能也會受到損害。目前來看,只有美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已經完成了去杠桿化,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都還沒有完成去杠桿化。

就中國來說,明年上半年海外經濟——尤其是美國面臨更大挑戰,需要穩中求進。隨著海外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明年下半年開始穩步好轉,中國要盡快通過改革找到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投資效率的途徑,通過對內的結構性調整和對外的全球戰略新布局恢復國際競爭力,不錯過國內改革和國際化中孕育的重大發展戰略機遇。中國正在召開的十八大和明年政府換屆將為國內改革再出發和國際化布局提供一個不容錯過的時間窗口。

本文作者為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董事總經理黃海洲,文章于11月11日刊載于《財經》雜志。